90岁孤老顾阿婆去世后留下价值约500万元的房产、存款及珠宝,因亲属失联且未立遗嘱,遗产继承陷入僵局。负责临时保管遗产的公益组织表示,目前仍在全网寻找其同父异母的哥哥姐姐及其后代,案件引发公众对遗产处置与法律漏洞的关注。 
顾阿婆1934年出生,一生未婚无子女,晚年通过意定监护协议委托上海市普陀大道社会公益发展中心入住养老院。今年3月其去世后,公益组织发现其兄妹虽育有子女,但所有亲属联系方式及住址均成谜。公证处调查证实,按《民法典》规定,侄孙辈可通过代位继承获得遗产,但寻人工作因年代久远、信息缺失举步维艰。 公益组织表示,若始终无法联系继承人,将依据《民法典》第1146条,由上海市民政部门作为遗产管理人。但与旧法不同,新规取消“20年未认领自动归国”条款,遗产可能长期处于“悬置”状态。律师指出,民政部门需先清理债务、公示遗产信息,再经法院裁定无主后方可收归国有,流程可能长达数年。 该事件折射多重矛盾: 亲属责任缺位:顾阿婆亲属长期失联却保留继承权,引发“空头继承”争议; 遗嘱意识薄弱:老人未提前处置财产或明确捐赠意向,导致处置僵局; 制度衔接漏洞:公益组织代管仅属临时措施,缺乏长期法律授权。 专家建议: 推广意定监护:鼓励独居老人提前指定监护人并公证财产处置方案; 建立遗产清册:民政部门联合公证处建立“失联遗产”数据库,便于亲属追溯; 探索公益托管:对长期无人认领遗产,可划拨部分用于养老、助残等公益事业。 目前,公益组织已联合媒体发起“寻亲行动”,网友提供线索超20条,但尚未核实有效信息。这场跨越世纪的遗产追寻,既是法律程序的考验,亦是对人性与制度韧性的叩问。
|